朱虹 风间:南宋傲骨胡铨
日期:2023-10-11 22:35
胡铨(1102年——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也是庐陵五忠一节之一,虽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大名臣,但较之这三位,胡铨的出名更多是因为他的公正直言,在三十六岁时不惧权威直谏乞斩秦桧一派,声震朝纲,但还是被秦桧赶出了朝廷,最后一路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崖城),直到他六十岁时才重新回到朝廷之中,后在射阳湖以六十多岁的高龄身先士卒击退了金人入侵,升任端明殿学士,七十八岁致仕回到庐陵,不久便与世长辞,在他死后六年,宋孝宗追赐其谥号忠简。
文笔卓然 应试而出
恢弘的大殿内庄严肃穆,宋高宗端坐在朝堂之上,宽阔的台阶下,考生们低头握笔,墨水流淌在纸张上发出轻微的声响,混着巡视考官的脚步声一起回荡在大殿之内。这就是宋朝科举时的场景,每隔三年就会有一批高悬在礼部大堂前的名字从中脱颖而出,而在他们之间,还有些人的名字会继续赞扬或唾弃在之后的千年历史之中。建炎二年(1128年)的这次科举也不例外,在那些考生的答纸中,有一份答卷出奇的厚,宋高宗不出意外的拿起了那份答卷,但意外的是,这位软弱而又荒唐的皇帝却少有的皱起了眉头,连带着翻页的手也慢了下来,仿佛曾经那个敢于独身前往金营做人质的康王又回到了南宋朝廷。一旁等待皇帝评选名次的官员也突然间有些不知所措了,只能低着头安静的站立在一旁。桌上茶碗内的水气渐渐散去,就评为状元吧,宋高宗放下了这份答卷,那位礼部的官员赶忙接过了那份答卷,放在了其它答卷的上方,躬身离去。宋高宗端起了早已凉透的茶碗,放下时与桌面的碰撞有些沉闷。
考官们听完了这个小官员的描述,互相看了看,眼神里都有些惊异,于是他们拿起了这份答卷,看着这直陈时政的锋利文字,这些人都很清楚,如果真让他以状元的身份结束此次科举,那么朝中那些大人物脸上虚伪的面具恐怕便戴不了多久了,于是他们将这个考生的名次降到了二甲第二,也就是第五名,并且记住了那个用端正楷书写于试卷上方的名字,胡铨。
凛然正气 乞斩秦桧
考试结束之后,按理说二甲第二的名次也绝对是个很好的名次了,但胡铨依然没有能够留在京城之中,而是回到他家乡吉安旁的抚州担任军事判官。这样的安排虽说也算合乎正常的任命,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很难不令人怀疑有没有什么更深层的缘由。因为当时的江西并不太平,金兵正在那里追捕隆佑太后,而朝中那些做出如此安排的人或许也是正希望在某一天听闻胡铨被金兵误杀的消息。但就在他们弹冠相庆时,胡铨在赣州停下了脚步,面对令朝廷闻风丧胆的金朝士兵,胡铨却在当地开始招募民兵,用民兵去抵挡所向披靡的金兵毫无疑问是不合常理的,同在赣州的官员已经有些在收拾家当准备逃离了。但在胡铨眼里,这并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首先隆佑太后并不是什么决定性的关键人物必须被抓捕,其次金兵孤军深入,虽说宋朝迫于金朝威慑不敢与之相对,但作战之心也必然没有那么强烈。于是,在那些散兵游勇们整齐的呼喝声中,金兵远远的停下了他们飞驰的马蹄,随后便向北离开了。消息传回京城,朝廷大为惊叹,将他从九品直接提为六品承直郎。
宋金对峙图
回到了京城的胡铨置身于朝堂之中,终于深刻的感受到了这究竟是一个怎样混乱的朝廷,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肆意打压其它的忠心为国官员,那些被金国视为大患而无可奈何的能臣名将被南宋朝廷一个一个流放或关押,曾经他在答卷上所书写的黑暗更加厚重地向他袭来,胡铨日复一日的板着脸往返于朝堂道路之上,心中的愤怒也随之积压,只等一个契机,那些身居高位者的长袖善舞就将被彻底暴露。这样的契机总是会到来的,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派王伦出使金国议和。此时岳飞正在北境前线奋勇杀敌,北宋曾经的都城开封已经近在咫尺,接连不断的捷报纷纷扬扬的落在这个偏安朝廷的臣子心中,有很多人都在等着光复全境,重回汴京的那一天。胡铨毫无疑问也是这很多人中的一份子,于是他心中的怒火终于喷涌而出,连夜写作《戊午上高宗封事》,直言当斩秦桧一派,以免阻止复国大势。这篇奏疏刚一写出,其字字珠玑的话语就顺着万民传颂响彻临安,秦桧一派软弱苟且的真实面目被一朝揭露。在胡铨率先上奏之后,许多朝臣的怒气也随之发泄了出来,奏疏一封接着一封,大有要将秦桧一派赶尽杀绝的势头。
秦桧跪像
只是可惜,这样大规模的议和背后,毫无疑问不是一个秦桧可以决定的,秦桧之所以这么做,最主要的还是宋高宗的认可。于是被万人唾骂的秦桧依然安坐在他富丽堂皇的宅邸之中,而掀起民心所向的胡铨,却已经被驱逐出临安,走在被贬谪流放的道路上。这一走,就是十年千里,原本胡铨只是被贬到广西,但在贬谪的这段时间里,胡铨并没有就此向秦桧一派妥协,虽然在这段时间里,秦桧的势力已经越来越大,在强行杀掉岳飞放弃七年间数十万将士拼杀而来的所有北伐成果之后,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在朝廷中已经只手遮天,在这样的情形下,继续反对秦桧当然是不明智的抉择,也有很多曾经站在他身旁声讨秦桧的朋友如今也在秦桧的权势下屈服。但胡铨却仿佛对这一切全然不知,他依然用他卓绝的文采痛骂着秦桧,就像曾经在他面前所作的一样。胡铨自然不会不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无论如何批评秦桧都不会再有任何的用处,他将继续带领着南宋成为金朝的温床,除此之外,他自己的前途也会受到巨大的波及,甚至连身家性命也可能不保。但他依然这么做着,他依然在无边的黑暗中呼唤着光明,无论身边有没有人支持他,他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总要有人坚持正道的,总要有人让后人知道,秦桧的声音绝不是南宋的声音。但这样的呼唤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胡铨被一贬再贬,直至被贬到了海南崖城,再往后,就只有沧海横流。
心同百姓 持正以衡
被贬谪到海南的,并不只有胡铨一人,事实上南宋四大名臣全都有被贬到海南的经历,而赵鼎更是和胡铨一样都被贬到了崖城。只是当胡铨来到崖城时,赵鼎早已绝食而去。而胡铨较之于另外三位显得更为凄惨一些,其它三位只是安居于此,行动并不受到管制,而胡铨则是编管于此,他的一切行动都要被当地的官员所管控。于是胡铨的生活突然间就逼仄了起来,远处的椰林树影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但即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胡铨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活,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搬进了曾经赵鼎所居住的家中,并将之命名为盛德堂,被害者是德行盛大的人,那么害人者自然就是德行败坏之人。胡铨再一次表达了他对于秦桧的厌恶与嘲弄,即使身边的那些官员随时都有可能受到秦桧指示将他的人生就此终结在这个边境小城。
崖州古城
不过这也是胡铨在这种状况下唯一能做的了,在搬进了盛德堂后,胡铨便开始着力于教化这个边远小城的百姓,为此他专门建立了一座名为逸贤峒的书院亲自教书,起初是没有什么人来的,当地百姓都知道这是被贬谪而来的人,都尽量远离他以避免灾祸,但随着潮汐一次一次的起落,人们在与他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了他的真诚。百姓或许愚昧,但在分辨忠奸良善这方面,并不比那些高中进士的高官们差,于是终于有第一个人走进了胡铨的书院,随后又走进了两个三个,直到整个书院内都座无虚席。在不需要出海捕鱼的时候,当地人民都愿意坐在这个书院里,一时之间,读书的风潮席卷了这个世人眼中的蛮荒之地。就这样,胡铨安然的在这个偏僻的小小空间内生活着,这一待,就是十三年,算上之前的十年,已经是二十三年的春秋流过,胡铨依然一句柔和的话语都没有说过,他只是强硬地看着临安的方向,直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及位后,胡铨才得以再次被起用,这时他已经是一位六十岁的老人了,烈日与风沙将他的皮肤磨砺的与脚下的沙滩别无二致,但他依然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回去帮助这个曾经流放他的国家。
恳切如旧 白发当先
回到朝廷的胡铨立刻得到了宋孝宗以及朝堂大臣的信任,所有人都知道,眼前这个已经略微有些佝偻的老人在他过去的这几十年间,是如何坚定反抗秦桧的,没有人会怀疑如此漫长的时光所证明的忠心,于是和他上一次站在这里时完全不同的,他所提出的每一条建议都会得到所有人认真的考虑,面对这样的尊重,胡铨也没有让他们失望,自从胡铨到来,原本被主和派笼罩的朝廷逐渐又挤进了主战派的身影,也正是因此,锐意进取收复中原的宋孝宗才得以开展隆兴北伐。在北伐遇阻时,胡铨慷慨而作十吊十贺之言,朝中众人闻之无不热血激昂,在大殿中挺立着的鎏金柱石又一次看见了百官的沸腾。但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再坚定的决心也无法带来最终的胜利,在此之后又三个月,北伐最终还是失败了。败军从符离开始退散,直到最后,只剩下驻守高邮的将领陈敏还在坚持抵抗,但本应前往支援高邮的将领李宝却守成不出,胡铨难以忍受这样的败象,于是他起疏弹劾李宝要求出兵之后,亲自领兵来到射阳湖支援陈敏。当时已是严冬,又恰逢大雪,前往援护高邮的路线已经被冰雪封冻,士兵们本就受到了战败的影响,在这样的情景下,已有不少人都心生退意。胡铨看着眼前这一幕,安静的拿起了一个士兵的铁锤,走到被冰封的河道上,一下一下的敲击着冰面。他始终是一个纯粹的人,当文臣时他独自上奏,只是他认为他应该写一封这样的奏疏表示他的反对,带领军队时,他独自破冰,只是他认为他应该在射阳湖阻击金人,只是为了他心中纯粹的信念,尽管独自一人,尽管白发苍苍。南宋的士兵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走在他们前面的统帅了,绍兴年间那些原本已经模糊的身影突然之间又出现在了他们眼前,和那头白发一起,逐渐融于漫天的大雪之中。尚武的精神又一次回到了他们的血液之中,于是所有人都走上前去,硬生生开出了一条足以通行的道路,随后大破金兵,缓住了南宋溃退的败象,胡铨又一次战胜了金人,只是和年轻时的恐吓不同,这一次是真正的军功赫赫。
胡铨雕像
得胜而归的胡铨更加令众人心服,而这位文武皆有所得的老臣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又离开京城,亲自管理州郡,但作为一个已经年近七十的老人,这样辛劳的工作使得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胡铨也知道自己已经快要油尽灯枯,于是在他七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回京和宋孝宗策对之后,提出了致仕。但宋孝宗并未应允,胡铨只得退而求其次,转去潜心研究文学,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这位从文学中走出的老人,终于又回归了文学,他把当年在崖城所讲学的内容又一次编辑补充,使得儒学的文脉又深远了一些。淳熙七年(1180年),胡铨终于得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同年五月去世,享年七十八岁,六年之后,宋孝宗追赠谥号忠简。这位纯粹的人就此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但他的精神将依然闪耀在这片古旧的大地上,纯粹之人在追求中纵然困顿,却终将坚持他们所信仰的正途。